9月15日,蔚来与江淮的合资公司江来公司完成注销。早在今年6月,江来公司就发布了注销公告,当时蔚来方面表示,此次注销属于正常业务调整。随着2023年12月蔚来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资质,其在整车制造层面实现自主准入,江来公司作为生产支持主体已不再具备继续运营的必要。在国内,汽车行业正在告别代工模式,而在国外,中国车企则在寻找代工对象。小鹏汽车宣布,与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展开深度合作,借助该工厂现有成熟生产线,大力推动旗下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进程。另据外媒报道,广汽也可能会由麦格纳为其在欧洲代工生产两款电动车型。汽车代工在国内和国外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,一退一进间反映的是代工在汽车行业的时代使命。
以代工加快市场扩张步伐
在早期,汽车制造商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零部件和整车产品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为了提升效率,降低成本,也为了扩大市场份额,尤其是开辟海外市场,代工模式随之兴起。尤以麦格纳为典型,代工是麦格纳的主要业务支柱之一。公开资料显示,麦格纳已经代工制造了超过400万辆整车,为包括梅赛德斯-奔驰、宝马、捷豹路虎等在内的10余家车企代工生产了40余款车型。而在我国,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代工成为新进入者的普遍选择,这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效率,迅速占领市场,另一方面也是受制于资质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接受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国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企业,之所以在发展早期选择代工模式,根本在于资质要求。前几年,中国汽车生产资质管控严格,一些造车新势力企业很难获得新的生产资质,为了加快新车上市的速度,不得不选择代工生产等方式。
于是,在早期,小鹏牵手海马,蔚来与江淮合作……造车新势力借代工解决了资质难题,同时,也弥补了早期自身制造能力不足的缺点,借助既有企业成熟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快速实现量产,迅速在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代工是更快打入市场、积累口碑的重要手段。小鹏在海外选择和麦格纳合作与此类似,同样是为了借助其成熟的代工生产能力,加快相关车型在欧洲的量产速度,同时减少在海外建厂的投资,还可以规避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进口的一些限制。对于此次与麦格纳的合作,小鹏汽车方面就表示,希望通过本地化生产,进一步提升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,为扩大市场份额奠定基础。凭借自身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,以及麦格纳工厂的制造实力和欧洲供应链的支持,小鹏汽车有望在欧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这其实与早期小鹏在中国市场借助海马代工生产的发展模式一致。当年,小鹏汽车就是通过代工模式率先实现了产品的量产上市,赢得发展先机。
王青说,中国车企的海外发展已经进入加快本地化生产的阶段,而代工合作,可以帮助中国车企加快在海外量产的步伐,同时,也可以规避一些不确定风险。这种模式或许会成为中国车企海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选择。
以自身生产制造能力
提升竞争力
随着蔚来与江淮合作的结束,中国汽车行业的代工合作可谓告一段落。这意味着,此前选择代工的企业结束了早期市场积累的阶段,而进入独立生产的全新时代。
对于中国汽车市场代工模式的逐步退场,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在接受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:“汽车的生产制造与手机等电子产品和服装等日常消费品有很大不同,对技术、工艺的要求更高一些,这也是汽车代工不是汽车制造主流的主要原因。”他进一步强调,汽车生产制造一直是先进制造的代表,一些先进生产工艺在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被率先使用。在很大程度上,生产制造能力是车企竞争力的重要表现,同时,生产制造能力也是一个汽车品牌竞争力的代表。也因此,虽然早期选择代工模式,但车企一直在打造自己的制造能力,这是其在市场上立足的根本。
另外,对品牌的影响也是车企最终告别代工模式的原因所在。“消费者比较看重汽车产品的品质,如果选择一家口碑并不特别好的车企代工生产,可能会影响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,而大部分代工企业往往都是自身品牌竞争力不够,甚至已经停产、濒临退市的企业。这样的企业代工生产出来的产品,受到消费者质疑是必然。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车企都会自建产能,打造先进制造工厂的原因。”安庆衡说。
王青也表示,基于前期资质等问题的限制,车企不得不选择代工,但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,在拿到相关生产资质后,自然就会选择结束代工生产,转而发展自身的生产制造能力。
以蔚来汽车为例,目前,蔚来已经有蔚来、乐道、萤火虫三大品牌10多款产品,年产销规模在不断扩大,其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产能体系,可以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。对于蔚来而言,自主制造不仅可以让其摆脱对代工的依赖,实现品牌的完全可控,同时也有利于生产与研发的深度融合,为自身增强生产制造方面的竞争力。所以在获得资质后,蔚来告别了江淮,这也是之前小鹏汽车结束与海马代工合作的原因所在。
适度允许代工
给企业自由选择空间
早期积累时,代工是一条捷径;发展成熟后,代工则退到幕后,这在我国汽车行业似乎已是一条被验证为正确的路径。那么当下我国汽车行业,代工是否仍有必要?
“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超过50%以后,增速可能会慢慢下降。同时,这些年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,汽车行业出现了企业分化、油电分化等现象,可能会引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。从协同发展的角度看,我们需要适度调整政策体系。适度允许代工是一种政策工具。”在王青看来,代工模式可能在未来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,通过代工,不仅可以遏制产能扩张,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出清落后企业,盘活和置换过剩产能。
事实上,管理部门也在有序推进代工的放开。近几年,工信部一再表明,将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,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。早在2018年,工信部出台的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》就明确提出,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,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。随后,代工产品获得工信部的许可。近几年来,为了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,工信部也在引导车企开展代工合作。
“面向未来的行业管理,我们要留出发展通道,允许代工模式成为汽车行业的一种竞争方式,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。”王青认为,未来,汽车行业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,在管理方面,要留出发展通道,让企业可以自由竞争。代工可以成为企业的一种选择,允许和鼓励那些在研发设计、营销管理方面更有优势的企业选择代工模式,以此来弥补产能的不足,而不是自己去扩张产能;而那些闲置、利用率不足的工厂,则可以通过改造升级等手段,发展成为专门的代工厂,让汽车产业的产能得到有效利用。
安庆衡也提出,随着各地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快速推进和行业竞争的加剧,我国汽车领域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,汽车行业也到了资源整合的阶段,需要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作用,引导行业企业整合优势资源,集中发展优势项目,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不过,王青强调,是否选择代工模式,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的市场选择,不能强制“拉郎配”。过往的经验表明,“拉郎配”的做法往往无法持续,不仅不利于产能优化,也不利于优势企业的发展,反而成为其负担。
来源:中国汽车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