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4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对《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(征求意见稿)》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。其实,在今年5月该项标准申请立项的消息公布后,有关车门把手的设计与应用话题便立即在行业内外引发广泛关注。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,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所采用的隐藏式、电子式车门把手,在碰撞后无法弹开、低温冰冻失效、电路故障导致锁死等案例屡见报端,直接关联到事故发生后“生命通道是否畅通”这一根本的安全底线。
车门把手的设计和技术细节,看起来无关痛痒,实则与安全大计息息相关,可谓千钧系于此一发。如今,此项强制性国标发布在即,是监管主动跟上技术发展步伐的标志性动作,预示着汽车安全监管将越来越精细化和场景化。但笔者想借此机会聊一聊,车门把手国标制定背后汽车行业的集体意识问题。
传统机械式车门把手的可靠性已被长期验证,而在我国市场,隐藏式、电子式车门把手算得上“跟风之作”,暗合对降低风阻和提升科技感的追求。但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隐藏式、电子式车门把手的设计细节并不统一,例如开启方式不一致甚至反直觉,以致于一些刚刚购置新车的用户需要先研究和适应一番,才能熟稔开关奥妙。这只是其一,车门外把手如果响应不灵敏,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更易出现隐患;紧急情况下,全车下电而又缺乏机械备份方案,车门将难以从内外手动开启。对于一些用作网约车等场景的产品,驾驶员要为乘客科普,才能避免上车下车来回摸索的尴尬。笔者要问,隐藏式、电子式车门把手设计方案的出现,究竟算不算由消费者偏好驱动?这个问题,值得行业认真思考。
国内企业的争相“取经”,让隐藏式、电子式车门把手在市场上蔚然成风,可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。可见,“取经”并不一定能取到“真经”,是“真”是“假”需要有自己的判断,“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好念经”。隐藏式、电子式车门把手收到的市场“负反馈”,至少证明汽车行业在做前期开发工作时,并没有完全吃透市场需求,“盲目对标”不可取。
在新能源汽车的车门把手设计上,为什么企业会盲目跟风?回溯来路,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早期,很多传统车企推出的产品多被诟病采用“油改电”的设计思路,外型没有亮点,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价值,也没能将电动化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。彼时,知不足而后学的汽车企业,自然会照着“模范生”的样子全面对标。在创新阶段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并没有错,但被“牵着鼻子走”也是一种极端,在理解消费心理与被市场情绪左右之间寻求平衡,需要一种战略定力。
笔者认为,在消费者反馈不佳的情况下,隐藏式、电子式车门把手依旧“我行我素”,也暴露出一些决策上的短板。产品力的“成王败寇”似乎全由市场说了算,但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是一款成功车型的充分条件。企业在做车型定义时,是否应多花些时间研究哪些是“真需求”?哪些可能是“伪需求”?在甄别出真伪之后,这些信息又能否畅通无阻地传递到决策层?“亦步亦趋”的背后,可能隐藏着企业在决策上的痛点。
反过来说,车门把手强制性国标的立项与制定,体现了整个行业的长足进步——开发生态变得更加高效、灵活,对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产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。笔者相信,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永不会止步。这也恰恰反映了此项标准推进的重要意义——创新愈向前,行业愈需要直面问题与挑战,及时对创新设计进行安全“补课”,这是一种集体的“有意识”。
从一味跟风的“无意识”,到加强规范的“有意识”,小小的车门把手照见了行业的自省与成熟。
来源:中国汽车报